亚信峰会建立泛亚安全框架雏形
孙兴杰/ 亚信峰会来了,此前人们对这一多边安全论坛知之甚少,但今年在中国上海举办,为这一论坛注入了新活力。中国是亚洲最大经济体,能够担任亚信峰会主席国说明中国认可这一机制在亚洲安全事务中的地位,同时,借助亚信峰会平台中国也阐释了一个崛起中国的安全观念与主张。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这也是亚洲自主性上升的标志,当然要整合最具多元性的亚洲大陆,需要不断寻找最大公约数。 亚信峰会是中国今年主场外交的重头戏,中国对亚信峰会给予高度重视,也使本次亚信峰会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亚信峰会始于1992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联合国大会的提议,即建立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机制,从2002年开始每四年举办一次首脑峰会,2010年土耳其举办亚信峰会,2014年在中国举办,说明亚信峰会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亚洲的军费开支和GDP已经超过欧洲,近代以来欧亚失衡的局面开始扭转。亚洲也是全球热点问题汇聚的地方,目前尚未出现一个泛亚洲的地区安全协调平台,安全是发展的保障,战争会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亚洲越是发展,就越需要安全共识,正处于这样的当口,亚信峰会才会得到中国等大国的重视。多边合作也需要大国政治的支撑,中国、俄罗斯、伊朗、土耳其等大国成为亚信峰会的骨架,中国是希望将亚信峰会打造成为覆盖全亚洲的安全对话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可以说,本届亚信峰会是泛亚洲地区集体安全机制雏形,理念、制度以及大国政治都是多边合作的关键因素。 习近平在亚信峰会的主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亚洲安全观的含义,即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这一理念也写入亚信峰会之后的《上海宣言》之中,成为亚洲新安全观的共识。亚洲,本来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具有政治或者社会意义的概念,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一个具有自主性和自我认同的亚洲观念出现了。这是构建亚洲安全共同体的认同基础。亚洲新安全观必须包含亚洲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亚洲是被“构建”起来的一个地理空间,不仅有文明的多样性,而且还有历史发展的“时差”,更为重要的是亚洲内部有不同的次区域安全论坛或者框架,需要逐渐整合到一个更大的亚信框架之下。 安全共同体不仅有守望相助的意识,更需要绵密而合理的合作制度和规则,从对话平台到安全框架的关键是形成程序与规则,充实相关机构的职能。充实秘书处的职能,同时增加首脑峰会和外长会晤的频率,使亚信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行动力。与一般的泛地区合作框架不同,亚信峰会已经包含了二十多个成员国,发展程度、安全目标差异性较大,在广度上亚信已经囊括亚洲,但还处于浅层对话的水平,要提高亚信合作的深度,任重而道远。 亚信峰会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是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又一没有发达国家参与的发展中国家安全合作框架。当今世界秩序依然是美国主导的霸权秩序,但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主导的力度下降,亚洲主体性凸显,亚信峰会意味着亚洲版的门罗主义正在出炉。然而,亚洲又是一个“开放性”的地区,亚洲不少国家都是美国的军事盟友,在安全上依赖于美国,亚信要成为泛亚安全机制,可能还需要相当漫长的努力。 本次亚信峰会凸显了泛亚安全合作的中国重心或者中俄重心,中国新一届政府制定了面向亚洲的两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这是可持续安全的重要内容,发展是最大的安全。中俄发表的联合声明确认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并存的合理性,从大国政治而言,亚信显然得到了中俄战略合作的背书。当然,亚信最后能够成为泛亚安全机制,不仅取决于亚洲内部信任的积累,还要看美国霸权体系的演变。 (作者为吉林大学国际关系史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