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晖
很可能,唐时就出现过冰雕,这些冰雕作品出现在夏天,在最为炎热的日子,作为降温祛暑的一种手段。
据五代人王元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家人恃宠而骄,每到三伏天,他们会让工匠把许多大冰块雕成山峦,举行宴会时将“冰山”盛放在大盘内,环列在宴席周围或布于宾主的座位中间,让冰山融化产生的冷气制造类似空调的凉爽。
在往昔的夏日里,把天然冰块盛放在容器内,安置在座旁、床畔,是极为常用的一种降温手段。早在诗经时代,天子、贵族就会在冬季驱使奴隶到冰冻的河面上凿下大块的天然冰块,深藏在特设的冰窖之内,待到夏天取出使用。如此藏冰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从汉代开始,不仅京城专设皇家冰井,一些重要州县的官府也都辟有冰窖。于是,当天热之时,居室内摆有从冰窖取出的天然冰,也就成了生活品质的标志之一。传说,汉武帝时的美男子董偃就曾以外国进贡的水晶盘盛放冰块,摆放在坐席上。
自唐代起,民间经营的商业化冰窖出现,并且在各地持续繁荣,普通人只要花钱就能买到冰块,于是,天然冰也就进入到更多人的生活当中。在宋代,小康人家普遍会用一只大碗盛上买来的寒冰,置于案头,并在碗内放上水果或者饮料瓶,既是降温,也是用冰块来冷镇食物饮料。至于上层社会富有财力的人们,则习惯于动用多只大盆、大盘,满置硕大的冰块,在起居空间内环列一圈。陆游《入暑记》中就谈道,他途径镇江时参加当地蔡姓太守设在丹阳楼上的饭局,“热特甚,堆冰满坐”;陈与义《虞美人》一词咏写友人的一次高档宴会,也道是:“超然堂上闲宾主,不受人间暑,冰盘围坐此州无。”小户人家以碗盛冰,叫做“冰碗”,富贵人家的大碗便叫“冰盘”、“冰鉴”。历代还发展出各种设计精巧、造型优美的专用盛冰器,南京象山东晋墓就出土有一件珍贵的晋代青铜冰鉴实物,由一只方斗与一只承盘组成。方斗带有活动提梁,下设四足,四壁布满镂空花纹,底部还有四个对称的小方孔。使用时,将其置于承盘之上。冰块堆于斗内,中间再放置冷饮或瓜果、食品。同时,承盘上也可以摆放食物饮品。炎热催使冰块慢慢融化,冷水从镂纹中、从斗底的孔眼中,点点滴滴,淋沥而下,落到承盘的盘底。这一过程所散发出的凉气起到了局部降温作用,同时,冰块与冰水也将饮食、水果加以镇凉。这件冰鉴不仅能够满足实用,同时也是主人居所内一件引人注目的雅致的陈设,由之即可想见古代上层社会的消夏生活是何等精致。那么,杨氏家族真的把冰块加工成冰雕作品吗?实际上,很可能是在中晚唐时期才出现了将夏日解暑的冰块加以工艺化处理的作法。一个清楚的证据是,敦煌壁画中,恰恰在绘于中唐到五代时期的《维摩诘问疾品》上出现了冰盘,并且,这些冰盘上的冰块一律呈现为尖峰丛立的造型,宛如群峰并峙的冰山。如此富有规则的外观显然不可能来自冰块的天然形状,唯有经过人工雕琢才能获得。绘画中的这一细节可能反映了现实情况,当时的富贵人家确实流行把夏日解暑的冰块加工为山峦造型的雕品,让冰盘在制造凉气的同时还起到装饰物的作用。只不过,这一奢华做派被人们附会到了更早时代的杨贵妃家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