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任务繁重而艰巨,质检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努力把质量安全提高到新水平。”
——2010年1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今年质检工作的总体要求。
核心关注:从2008年9月爆发的三鹿奶粉事件,到前不久三聚氰胺毒奶再度惊现市场;从原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的引咎辞职,再到他2009年的低调复出。惨痛的代价,让我们每个人深切地意识到产品质量问题的重要性。然而,现实的残酷在于,三鹿奶粉事件促使政府开展了一年多的产品质量大整顿,但时至今日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2010年,质监部门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又将推出新的机制——“大质量工作机制”。其实际效果会如何,具体政策能否切实贯彻和执行,我们拭目以待。
2010年政策扫描:
◆完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实施质量“黑名单”制度
◆强化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开展认证市场整顿
◆服务融入企业生产全程,加大帮扶企业力度
◆建设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检文化
政策点评:
目前质检管理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比如抽检和普检的关系问题。比如怎样进一步提高质检队伍的执法能力。再有,在产品召回制度上,现在是既有自愿召回,也有强制召回,这就要求在产品质量标准方面与时俱进。
而在建设服务型监管方面,产品标准问题值得特别关注。这里面既有标准过多过滥的问题,又有一些产品标准缺失问题。
希望质监部门能够及时倾听民意,出台最急需的产品质量标准。同时,也希望能及时清理过时的质量标准。如果质监部门实在忙不过来,可以考虑标准草案外包,由专业机构和大学帮助起草。
另外,质监部门在制定国家标准以外,也可以指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制定一些更加严格、更加人性化的、提高产品安全度的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
——刘俊海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