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浪漫的人在不浪漫的时代
本报评论员:云也退
  云也退
  “我谴责并诅咒你们的战争,但是我不想这样活着,请把我打死吧!”黑塞在1933年一封致友人书信中写道,谈的是自己1914年时的想法,那年他已经很有名望,德国上下都希望他能在此刻出来,为即将出征的军队、为武装起来的国家打打气。8月,黑塞应征加入德军,不过身份是“战争志愿者”,动机则是一种文人式的赌气:朋友们都上战场了,我却坐视不顾……好吧,我也豁出去了,横竖是个死。
  但一年之后,黑塞正式形成了自己的反战立场,他的理由与众不同,他认为,文学艺术有固有的界限,既然要做艺术家,就不能去干那些分外事。《朝圣者之歌》收录了黑塞的一些散文随笔,其中最后一篇,是1948年致马克斯·布罗德的一封信。布罗德是卡夫卡的挚友,由于他的坚持,卡夫卡的小说才免遭火焚而与世人见面。1948年5月,巴勒斯坦地区一片战火,布罗德希望黑塞能出面做点什么,好引起国际社会介入,以免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的文物,特别是那里保存的卡夫卡未刊遗稿受损。黑塞接信后,回了一函表示拒绝:这不是文人职责范围内的事,他说,因为“我们的国度注定‘不属于这个世界’……世界舞台没有我们参与的余地”,这块地盘“我们不能用,也不允许用……只有让给他们”,让给那些政治人物。
  人们管黑塞叫“最后一个浪漫骑士”,但是他的漫长人生覆盖了两场很不浪漫的世界大战,在一战中,他的消极表现激怒了德国人,到二战时,他的书又被纳粹大批烧毁、查禁,他那些玄味十足的小说、随笔,那些清新亮丽、阳光普照的风景散文,在国家社会主义者的眼里无异于麻痹人民意志的“靡靡之音”。但是,人们总是希望知识分子多一些现实担当,虽不至于悬壶济世,至少不可漠然于人间疾苦,而黑塞在一战过后没多久就移民去了瑞士,当他的德国同胞在忍受魏玛的煎熬时,他却躺在苏黎世的温泉疗养院里,琢磨下一部境界高远的作品。黑塞很清楚,在这个问题上他必须付出代价。他在晚期的小说《玻璃球游戏》中塑造了一位投身于超卓学问的玻璃球游戏大师,此人就如同黑塞本人的另一个自我,替他承受着来自世俗的质问:你凭什么自以为在从事高贵脱俗的事业?凭什么不事农桑、不懂稼穑,而要求那些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来养活你们?
  在《朝圣者之歌》里所收的几篇时政类文章中,黑塞多次发表了自我辩护:“我相信,大概没有一个诗人或文人,今天在一时的怒气之下所说所写的东西,将来会成为他全集中最好的作品。”这几乎是把从左拉到萨特、到加缪、到雷蒙·阿隆以及西蒙娜·德·波伏瓦等等这一支法国“介入文学”传统一杆子打翻了。加缪是个标准的感官主义者和现世主义者,他在二战结束时发表《致一位德国友人的信》,指责德国人痴迷于英雄主义,而忘了“幸福才不易得”;相反,黑塞对德国式英雄主义的指责是出于另一个纯然形而上的理由:这种盲目的情绪会玷污真正的德意志精神——以歌德为代表的德意志精神,它并非独属于一个民族的珍宝;它是世界主义的,是“人类总体特性带给他的喜悦”。
  其实,这个矛盾在黑塞看来,无非是个人追求不同罢了,有人向外扩张,就得有人向内掘进。黑塞的散文中有一股很容易识别的灵修味道,拿些片断出来,跟克里希纳穆提等印度灵修大师的文本比比还似曾相识。灵修并不深奥,不需耗费大量的理性去推敲理解,甚至也不神秘,它诉诸的是个人的禅定,让自我彻底地朝向内在。黑塞散文中经常出现“内观”一词,他认为,像自己这样的艺术家就该是从事这一行的,而这个选择的高尚性、超越性价值都是不容置疑的。
  黑塞用“内观”来挣脱。他有时坦承,自己并不知道这条路是否比别的好,但是,“我只知道,对于虔诚的人、对于诗人,它是必要的,他们永远无法学会新的官方理论称之为‘历史地思考’的东西。”为此,疏离外界的事情就成了必要,我们能从他的时政文章中读到扼腕叹息的味道:本该独善其身的文学艺术受到了战争环境的拖累,本该多留下一些不朽的精神财富的艺术家们,现在被迫去创作那些只供一时之需的东西。
  黑塞也被认为是一流的人道主义者,在笔耕之外,他最广为人知的“人道主义”实践毋宁说是帮助同行、提携后辈:1933年后,黑塞的家成了一批又一批德国流亡文人的聚会场所;他曾给瓦尔特·本雅明的《1900年柏林童年》手稿寻找出版商,还曾设法为罗伯特·穆齐尔解决居住权问题。1937—1938年,黑塞支持过一位多才多艺的流亡文人彼得·魏斯(其父是匈牙利犹太人),他让彼得替他和其他圈内朋友画点插图。彼得后来移民去了瑞典,他说,黑塞在那段时间里替他解了燃眉之急,把他从完全孤立之中拯救了出来。
  我们至今热爱黑塞,他留下了很多质朴优美的“心灵补药”,让后人受益无穷。在德国,年轻人组成的文学冥修团体都尊黑塞为宗师。由于黑塞的坚定辩护,“艺术家”这一行当得到了空前的提纯,故而,我们得以在《朝圣者之歌》里看到一个高尚的、虔诚的、浪漫而坚定的诗人形象,一个为人类千秋万代管理精神宝藏,并且敢于大声说出这一点的人。
  不过,黑塞笃信艺术的不朽价值,认为其超越尘世上其他一切事功,而堂皇地排斥和回避世俗责任,这终究只是精英意识之一种。作为黑塞的恩主国,瑞士让他避开流血漂橹的战争,得以实践其远大的思想和文学抱负,但是,瑞士本土作家马克斯·弗里施却认为,这个国家在战争中不敢承担抗恶的责任,从而,每个瑞士人都是扛着一具十字架走入战后岁月的,胆怯、冷漠、保守、孤僻,是瑞士人从二战之中继承下来的性格遗产——这其中,是不是也有黑塞的一份?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浪漫的人在不浪漫的时代
  本文所版面
【第 55 版:观察家·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