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宫范儿
本报评论员:刘彤
初夏傍晚,赶到学校听音乐会。不过一节课的工夫,七八个节目,好节目不多,一个大提琴,一个爵士,还有个独唱,其余水平一般般,但足以令孩子和家长敝帚自珍,演出也不在舞台上,而是在艺术教学楼的某个角落,一盏吊灯,有架钢琴,满墙学生的画,很简单的校园一景,但够几十个师生和家长围坐,反正周末活动多,这个角落爱来多少人来多少。 然而,正是这样的氛围和形式更真实感人,演员们不带妆上场,连服装都很日常,唱爵士的头牌老戏骨甚至赤着脚,因为实在不配他的裤子——能配得上的裤子都在宿舍洗服房里呢,这小伙子演戏真好,一心想学表演,但家里让他学法律,据说为了以后能糊口而屈从了,而舞台,如果那也算舞台的话,离头牌观众只有两三米的距离,学生如何羞涩得脸红,吐舌头,跟伴奏交换眼神,全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 大剧场有很多正式演出,如开学典礼,家长以及艺术节的表演。但周末,这种“小剧场”形式占上风,小剧场在国内是先锋艺术,在美国学校里,却是常态,不正襟危坐,但很形象地教会孩子:艺术就是生活,它们本是一体,轻松着来,状态才是最好。 这难免不让人想起国内的中学校园音乐会。平心而论,北京很多中学的校园音乐会水准之高,远在美国中学之上,尤擅乐器,家长的长期督促造就了相当一批专业级的小演员,比如金帆、银帆乐团,在国际性的学生音乐节上拿奖拿到手软,金色大厅也自掏腰包去过多次,美国孩子可不愿意坐那里练乐器,用他们的话说,屁股都坐大了,还练不出个名堂,真不如练体育或者戏剧引人注目。但国内学生的表演有致命缺点,往往一本正经,没有孩子气,一脸的“少年宫范儿”,过于字正腔圆,表情有点僵硬。比如服装一定完全统一,队形一定要按高胖矮瘦,嗓音一定要美声,最怕的是唱到啦啦啦啊啊啊处,满台左右两边交叉摇摆做人浪。我们小时候的规定动作,居然现在还是营造舞台气氛的法宝,一点长进没有,少年宫范儿长大了,就是新闻联播腔或者春晚主持腔。别说,还真让人想起钢琴天才L.L在技术上过得硬,却总不受人待见,浮夸是他始终脱不掉的高帽子,每次一看见他出来,很陶醉地坐在那里大幅度摇摆做少年宫范儿,我就想大喝一声:别晃了。 美国街头亚洲人不少,中国人总带相,走到哪里都认得出,估计多少有点少年宫范儿,哪怕打小没进过少年宫的,也对此范儿充满幻想,孩子天性活泼,被教成这副模样儿,只能怪大人。艺术教育在中国学校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画画讲究画得像,弹得像,论技巧,中国学生无论专业还是业余,都胜出美国人太多,但一说到表现力和形式感,就天差地别,人多机会少,“小剧场”不好找,但应该有个意识,艺术不光在高台之上,它和人们最正常的距离,其实就是两三米远,朴素点的经看,而太夸张的,在审美上有点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