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慧丽
自2013年9月以来,自主品牌汽车遭遇史无前例的就连降,市场占有率也继续下降至36.51%,距离政府期望的40%红线目标越来越远。
自主品牌何以沦落至今天这种地步?这是所有关注自主品牌汽车人士心中共同的疑问。
这个问题的答案,说简单也简单,正如有关专家在各种场合都总结了,市场增速放缓、合资品牌下压,以及自主品牌自身实力不足,也就是内忧外患、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说复杂也复杂,足够写一本书来分析。因为如果深究这些简要总结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合资品牌要下探,自主品牌的生存环境会恶劣,并非简单的市场因素就能解释,中央大政方针乃至地方一把手的“长官意志”,都会对车企产生深远影响。
具体到自主品牌实力不足,病症相似,病因却不尽相同。上汽、一汽、东风所代表的国家队,不缺钱不缺资源,却在自主研发上长期难以摆脱对外方的依赖,甚至堂而皇之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做自主品牌,表面热闹背后荒凉。
吉利、奇瑞第一批扛起自主品牌大旗的拓荒者,在早期的胜利与成果面前难免有些飘飘然,认为短期内就能跻身世界一流、与国际大品牌平起平坐,在战略上走了一段弯路。
比亚迪、长城等后来居上的民营车企,刚开始“冲锋”的势头很猛,但技术研发、管理体系上的短板很快暴露,后劲不足。
甚至每一类企业也并非铁板一块,国企大集团也有认真做自主开发的时候和代表企业;同为民营企业,吉利、比亚迪和长城“成长困境”背后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最终呈现的结果是,自主品牌不管是哪一队,在技术、管理上均与国际品牌有明显差距。
如果说美国靠大工业流水线生产确立自己汽车大国的地位,德国靠先进技术与严苛工艺造就的高品质领跑世界车坛多年,日系车靠精益生产管理方式独领风骚,韩系车靠性价比日渐崛起,中国车靠什么来打响名声、立足世界车坛,则是自主品牌汽车要回答的问题。
在近两年自主品牌的战略调整、新产品看,确实能看到弥补技术、管理短板的努力,但从市场表现看,这些努力的效果显然并不显著。自主品牌汽车未来的向上突破之路如何走?这同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我只想从一个很具体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那就是产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不过十余年时间,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不少人都是从满大街奇瑞QQ、吉利优利欧开始知道这两家企业。
当然也可以说,奇瑞、吉利那会儿市场竞争环境远不像现在这么激烈,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的容忍度也更高。但今天自主品牌汽车所享有的零部件配套水平、能聚拢的人才、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远非早期可以比。
再来看近两年发展比较好的自主品牌长城和长安,都是以产品见长的企业,在营销、管理等方面并不像其他自主品牌那样长袖善舞。所以,化繁为简、回归原点,打造切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是自主品牌汽车生存、升级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因为在中国这个全球最有吸引力但也竞争品牌最多的汽车市场,自主品牌想要立足越来越不容易,既要有国际先进的技术与工艺水平,又要比国际品牌更实惠,这样的两难,不仅仅是自主品牌,而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乃至制造业要平衡的问题。
自主品牌既要慢慢来,沉下心不急于一时的销量与利益,战略眼光放长远,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从市场出发、着眼长远制定技术、产品、品牌的升级路线,同时也要有紧迫感,因为留下给自主品牌们的升级窗口期越来越短,从战术上要鼓足士气守城,守住原本的优势阵地,在与外资品牌实实在在的较量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