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制造企业转型振幅不宜过大
本报评论员:孙春艳
  孙春艳
  春秋时期管子说:千里之路,不可以扶以绳。意即走千里路,不可能像沿着一条绳子一样走路。没有路标,不知方向时,是最难的,当下的中国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正走在这条千里之路上。
  而转型的两大标杆企业,苏宁与海尔基于不同的理念和现状,在人事变革上呈现出两个相反的做法:苏宁低调增员——围绕“一体两翼”O2O 全渠道转型,苏宁正在招兵买马建立全资源的核心能力体系;海尔“高调”裁员1万人(主要是中层)——海尔组织从倒三角变成一张扁平到不能再扁平的网,砸掉组织,消灭中层。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我们一直在探讨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相交的问题,去年我们去掉了1.6万人,变成7万人,预计今年将去掉1万名中层管理者。”
  张瑞敏几乎是中国企业界最热衷企业管理学研究的企业家。他没有停歇过探索的脚步,与很多企业级大师进行过探讨,GE的杰克-韦尔奇、IBM的郭士纳、日航的稻盛和夫、战略大师加里-哈默……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网络化时代,企业应变成分散型+合作型和按社区集聚的扁平化组织。
  而海尔原有的组织体系是偏日式等级森严的制造业管理模式,之前整个集团从上到下分为九级,把其压扁甚至成为网状难度可想而知。而中层主管作为一般企业组织的核心力量,是连接“头脑”和“四肢”的“脊柱”,但若沟通不畅,上面的东西不消化,搞不好就成了肠梗阻,这也是众多企业管理者头疼之处。“企业里面的中间层,是上下的‘隔热墙’,就是一群烤熟的鹅,他们没有什么神经,也不会把市场情况反映出来”。张瑞敏改革决心已定。在之前海尔组织已经为此变革打下基础,从自主经营体到利益共同体到内部孵化“小微”公司(与海尔是合作关系),再到平台型企业的建立。
  有人说海尔的改革太激进、振幅过大,不适于经济处于调整期的企业稳定发展,张瑞敏却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自己有着企业生死观——企业不是他杀出局,就是自杀重生。
  海尔变革,在涅槃中重生还是死去?人们不得而知。为海尔过往的辉煌付出青春和贡献的中坚力量——中层,却在这波改革中沦为被改革的对象,值得同情。但海尔一位高层对此回复:“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不养没有价值的闲人”,尤其在互联网颠覆传统企业的时代。
  回过头来看,海尔7人里就有1个中层?裁掉的全是中层?有数据显示,海尔中层约7000人,两次裁员2.6万人。虽张瑞敏一再强调,裁员为转型不为降低成本,裁掉中层而非基层员工。但业界专家仍然存疑,认为海尔裁员是“中国制造”当下困境的集中缩影。
  毕竟以海尔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的营销模式,长期依赖庞大数量的人力资源和巨型销售网络维持。此次裁员有可能就是对分销体系动刀,从而走以电商为主的商业营销模式。
  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制造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时代走向“智慧制造”时代。近年来张瑞敏不断强调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制造业,以达到“智能无人化”的制造环境,海尔的“智能工厂”正在建设。近几年中国家电市场增长逐渐放缓,而早在2012年底,富士康就开始在生产线上推广机器人,目前京东方的面板工厂中已经启用大量机器人操作员。2011年至2015年,美的裁员计划为2.5万人,扩大机器人应用。
  海尔、美的,下一个是格力、长虹还是TCL?以裁员为表相的制造业转型震荡和振幅能不能不那么大?
  海尔万人裁员,无论是主动转型,还是被动之举,都应该掌握节奏和选择更为可行的路径。最近已有一些被辞退员工在网上鸣冤,认为海尔恶性裁员。
  毕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狂风骤雨的大海中行驶,一味求快将有翻船的危险,稳中求进不失为良策,况且,大企业不应只片面追求效率,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未必是捐赠多少银两盖多少希望小学,稳健的经营保证大家的饭碗,是企业的根基与良知所在。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制造企业转型振幅不宜过大
  本文所版面
【第 15 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