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改各地工作不平衡,重点任务落实不协调,公众对医改好处还感受不深刻,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期望尚有较大差距。”
——1月5日,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陈竺坦言。
核心关注:中国卫生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中的“短腿”;医疗质量和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服务方式和态度距离群众要求有较大差距,医患关系存在局部不和谐的严重问题。
目前全国还未建立起保障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体制和机制,尤其是公共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卫生资源分布仍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以至于卫生部长陈竺发出这样的感叹:用十年时间建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虽有基础,但绝非易事。从医改近期目标来看,要用三年在五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时间更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压力更加巨大。
2010年政策扫描: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全国展开
◆巩固和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贯彻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政策点评:改革开放30年来,公立医院在政府投入较少的情况下,靠自力更生实现了规模扩大、水平提高。公立医院之所以需要改革是由于体制机制不顺,逐渐偏离了公益性轨道。
因此,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就是强化公益性、提高运行效率、改善服务质量,要改革资源提供体系、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筹资与支付体系及监管体系,理顺政策支撑环境,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加强内部管理。
2008年,我国共有1.4万家公立医院,床位数达261万张,医疗机构门诊服务年均增长率为11.32%;2002年到2007年间,医疗机构提供的住院服务年均增长率高达10.42%。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医疗总需求在急速增加,各地医院加床现象普遍。不过,这并没有解决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的变化,还有一些新型医疗需求远未得到满足,比如老年人的长期照顾和护理、精神疾病诊治等。
因此,公立医院在改革的同时,发展也显得尤为迫切。要把卫生服务体系看成资源转换器,通过加大投入,切实改善百姓的健康水平。
——刘远立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卫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