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的北京不是城市
本报评论员:盛超
盛超 7月25日11时50分,北京发布暴雨蓝色警报,一种紧张的气氛随之弥漫在街头,提前下班安全回家成为当天下午很多北京市民希望的事情。一场暴雨为什么能让称为首都的这座城市如此紧张?就在5天前,一场同样警报级别的暴雨使北京的排水系统瘫痪,城乡多处变为泽国,按照官方目前的统计,77人在这场暴雨中丧生。 人们对暴雨来临的紧张源自于劫后余生的惊恐,源自于这座城市无法在暴雨来临时为市民提供安全感。 什么是城市?一万年前,当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第一次出现城市的时候,城市的主要作用是防御、祭祀和贸易,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城市的意义就被确定了,它标志着安全、文明和财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被赋予的社会职能和责任越来越多,但是,为市民提供安全,仍然是城市的最基本的职能。 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应该可以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获取丰富的信息和文化,充分参与社会交流和活动,人们可以安全地自由出行,孩子们可以愉快地在公园里游戏,每一个人都与人和睦相处,尊重别人同时也被别人尊重。更关键的是,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应该感到安全,感到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来自自然界的伤害,因为这是人类的城市。 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城市,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批评说,这个政府是不称职的,它没有将人类的城市建设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因暴雨而致人溺亡的北京,没有在暴雨中为市民提供安全感的北京,不能称之为城市,一万年来城市所担负的职能消失了。北京市政府因将城市建设到如斯地步,可以说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所谓政府的责任,不仅是在灾难之后如何的救援,更在于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城市的基本功能发挥效力,例如此次出了问题的排水系统。灾后救援无论如何迅速有效,仍然是亡羊补牢,这种排水系统失效造成的灾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我们仰望城镇化、大都市、国际大都会、一流国际大都会这一系列亮丽的建设憧憬时,犹如仰望一座摩天大厦,荣耀和赞美会让人飘飘欲仙。但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常识,一座楼能盖多高,要看它的地基有多牢固。一个豆腐渣工程会被一场大水冲垮,一个豆腐渣城市会在一场大雨中被泡成七零八落的一个个孤岛。 同时,政府的责任还体现在要敢于承担自己的过失,为自己的过失对于市民造成的不便、不安甚至是生命危险而道歉。此次北京受灾最严重的房山区区长祁红在灾后第三天的媒体见面会上向受灾的区民道歉说:“作为区长,对不起大家。”作为一个区级政府在承担自己过失方面,略做了表示。而在更大的层面,暴雨对这座城市里居住的1800万人所造成的恐慌和焦虑,则需要更诚恳的道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