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暴雨考验下唯一合格的是北京市民
本报评论员:五岳散人
  五岳散人
  北京大雨,几乎下了整整一天加大半夜,然后就成灾了。在这次目前死亡人数已经到了77人的天灾里,北京的城建设施没有扛住考验,但北京的老百姓还是扛住了考验,光是自发去机场接滞留旅客的车就有几百辆,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市民与公司还贡献出自己的办公室、住房,让被雨围困而不能回家的人有个落脚的地方。
  韩寒说过一句话:城市可能让生活更美好,也可能让生活更糟糕。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的时候,只要住的足够久,往往只能体会到糟糕的那一面,很难体会到美好的那一面。人们容易把美好的东西当作习以为常,而一旦遭到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更容易抱怨城市糟糕的那一面。
  暴雨后成灾自然属于糟糕的那一种。距离上一次因暴雨而造成的城市瘫痪其实并不远,就在去年发生过。当时北京市政当局已经信誓旦旦说进行改造,过后不久,他们改造的成果还成了新闻,堂而皇之的发布在报纸上,看上去政绩斐然、人们可以安居乐业。没想到一年之后,事实证明即使进行了各种改造,看来也没那么有效。
  但在这里先要为北京的规划与市政说两句辩护词。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无论是城市还是一个什么其他产品都要考虑成本的问题。比如说您可以设计一个产品让它上天下海、外太空穿梭都坚如磐石,但这个成本一定是很高的,甚至是不计成本的,作为一家面对大众的商业公司一定不会生产这种东西,生产出来也没多少人愿意买。城市建设也一样,北京这样的缺降水的城市,其给排水的设计会考虑成本与现实,不会像总是遭受台风暴雨袭击的东京等地一样。实际上产品达到一定标准之后,如果增加其性能的10%,往往成本会增加一倍。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我们对于城市的要求与依赖。拿下雨这件事来说,平时我们需要尽量快速的达到目的地,这就需要修路,柏油路多了,渗水的效果自然就差。说起来我们的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平展的硬质地面,雨水落在上面只能按照走势聚集到某些地方。可要是这些路不修的话,城市也不能发展。下暴雨总是罕见,每天我们要出行才是日常必须的生活。
  但很多事情即使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也是可以避免的,哪怕是城市变成一个巨大的游泳池,可以做的事情还是有很多,在这些事情上,往往更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这次暴雨当中,虽然有市政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甚至还有公职人员殉职,但很多事情并未做到位。几天前就预报的暴雨,在已经看出成灾趋势的时候居然没有发布红色预警,甚至黄色预警也是在成灾之后,才统一经过市政的短信平台发布出来;各个容易被淹水的路段没有提前派人值守,导致很多车辆熄火在水里,甚至有人在车中溺亡;人们自发去机场接滞留旅客的时候,机场高速收费口居然还在收费;大雨过后,很多被主人暂时停在路边的车被贴上了违章停车的罚款单——最后这条最为令人哭笑不得,类似于趁火打劫。
  作为市民,在批评市政建设的硬件不够好的同时,我倒是更为看重这种软件的完备。人力有时而穷,设计多完善的城市设施都可能出问题,但这样的事情如果有完善的应急措施与快速的反应,是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的。应该说这次暴雨所考验的结果,城市硬件虽然不合格,但软件的建设怕是比硬件的得分还要低,唯一合格的是北京市民。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暴雨考验下唯一合格的是北京市民
  本文所版面
【第 15 版:特别评论】